「於此經中。生導師想」
「歸依瞻禮。如說修行」
「攝取受持」「當生佛剎」
「十念記數」「攝心妙法」
「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
得三摩地。斯為第一」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》
「於此經中。生導師想」、「歸依瞻禮。如說修行」、「攝取受持」、「當生佛剎」之相關開示。
聞經獲益第四十八(第四冊:804~805頁)
尊者阿難。彌勒菩薩。及諸菩薩聲聞。天龍八部。一切大眾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信受奉行。
末後阿難尊者總結的這一段,我們也不能疏忽,不能輕易看過。不是說這一部經已經講完,當知散會之後,回去怎樣做。『信受奉行』,要真正的「信」,要如實的接「受」,老實照做。若能照做,就是如來第一弟子,將來決定往生。我們既然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報了名,註了冊,掛了號,自應決定去!今現在此世界亦是逢場作戲,不要再認真。一定要知道,這個世界一切萬法都是假的,應當都要放下,都要捨棄。在此世界無論對什麼人、什麼事、什麼物,決定沒有絲毫貪戀之心。因為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決定往生,絲毫懷疑都沒有。
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(第四冊:696~699頁)
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。應當愛樂修習。生希有心。於此經中。生導師想。
「導師」就是佛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。皈依這部經典,依靠這部經典,就是依靠阿彌陀佛。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的形像,一定要明經義,要明道理。見聞阿彌陀佛,就想起阿彌陀佛在經典裡教我們這麼多寶貴的教訓,這樣瞻禮阿彌陀佛就有無量功德。否則,見到佛像,心裡什麼都不知道,拜阿彌陀佛的像,就白拜了。供養佛像的作用,就是讓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經典裡字字句句的教訓,見到佛像,聽到佛號,立刻就記起來,這才是「學佛」。經典就是佛,經典所在之處,即阿彌陀佛所在之處。
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(第四冊:683~689頁)
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得聞阿彌陀佛名號。能生一念喜愛之心。歸依瞻禮。如說修行。
一念喜愛,這是信。不信,他怎麼會喜愛,歡喜心生不起來。『歸依瞻禮』是發願,『如說修行』是真行。這八個字,信、願、行三個條件具足。……
此處講的「皈依」,跟一般入佛門的皈依不一樣。一般的皈依是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這是平常的講法。三寶的意義是「覺、正、淨」。皈依覺,覺而不迷;皈依正,正而不邪;皈依淨,淨而不染。我們天天念「三皈依」,有沒有皈依,就很難說。我們起心動念還是妄想,還是分別,還是執著。只要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迷、邪、染,還是皈依迷、邪、染,沒有皈依覺、正、淨。由此可知「皈依」有多難。
真正皈依,才入佛門;沒有真正皈依的,總在門外。我們到底是在門內,還是在門外?如果離開淨宗法門,恐怕都在門外,沒有入門。淨宗特別強調的就是「皈依」,「回歸」容易,「依靠」也容易。三寶是什麼?阿彌陀佛是「佛寶」。我們要以阿彌陀佛為依靠,像小孩依靠父母一樣,一時一刻都不肯離開。心中念念有阿彌陀佛,其他的都可以捨離,阿彌陀佛不能離開。第二皈依「法寶」。法是什麼?還是這句「阿彌陀佛」。我們依靠佛的名號,執持名號,就能往生淨土。第三皈依「僧寶」,還是這句名號,名號義為「無量覺」。覺就不迷,覺就不邪,覺就不染。所以,淨土法門在無量法門裡,它是「易行道」,容易落實。要曉得真的回歸,真的依靠,才能在一生中往生、不退、成佛。
「瞻禮」是修行的第一步。「瞻」是瞻仰、仰慕。我對佛尊敬,非常仰慕佛,努力向佛學習,這就是瞻禮。學誰?學阿彌陀佛,學阿彌陀佛的存心。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,我們的心要跟他一樣;阿彌陀佛發的是什麼願,我的願要跟他一樣。阿彌陀佛如何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我樣樣都要學他。阿彌陀佛不在此,我們怎麼學法?
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的心、願、解、行,要能將此經中理事教誨都做到。『如說修行』,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,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,真正的弟子。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,如是那有不往生的道理。我們來生到那兒去?自自然然是到極樂世界。因為我們的行業與其他世界不相應,志趣不相同,自無趣生之理。所以,一個人臨命終時,六道境界現前,他往那一道去,誰指使他去的?實無主使,是自己的業感,感召他去投胎的。這樁事實在不難懂,中國古人就告訴我們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。這兩句話出在《易經繫辭傳》,是孔夫子說的。凡是志趣相合的人,自自然然就結成一個團體。我們在這一生中培養之志趣,是與阿彌陀佛的志趣相同,將來自然就到阿彌陀佛那裡去。因為別的地方志趣不一樣,拉也拉不去,就是這個道理。
…… 如淨宗,若說信了之後就能往生,這是決定不可能的。信後要有願、有行。沒有願、沒有行,信了也不能往生。所以,一定要認真修行,要真正皈依,真正回頭。從世間法裡回頭,從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回頭,從所有法門中回頭。專依靠這一部經典,專依靠持名法門修行,這是真正皈依阿彌陀佛,皈依淨宗。
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(第四冊:711~713頁)
攝取受持。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。於彼法中。廣大勝解。獲大歡喜。廣為他說。常樂修行。
此處我們要學習,隨分隨力認真去做。我們得到這個法門之後,最可貴的就是『攝取受持』。不能攝取受持,一生空過,實在可惜。「攝取」就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,我們都應放下,都應捨棄,只取這個法門。這就是經攝受我,我也攝受經,互攝互容,完全接受。經中字字句句所說的道理,所講的方法、境界完全接受,決定不懷疑,依教修行,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持,這是「受持」。做到什麼程度?整個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自己,自己就是一部活活潑潑的《無量壽經》,如此可以保證你上上品往生,因為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這部經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,你全做到,你也成了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那有不到西方世界的道理!若我們只做到一部分,就是學到阿彌陀佛的少分;若全部做到,就是圓滿學到阿彌陀佛。
我曾經跟諸位說過,古人講四土三輩九品的說法,跟我的講法不一樣。但是我講的好懂,也不違背經義;違背經義就錯了。我跟同修們說過,三輩九品從那裡來?若能將此經完全做到,上上品往生。做到百分之九十,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,品位就低一點,上品中生。做不到百分之九十,能做到百分之八十,上品下生。依此順序遞減,減至下品下生,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。能做到百分之二十,就決定往生。若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,則今生只跟阿彌陀佛結法緣,這一生往生沒有指望。
我勸同修們要熟讀,先把經文念熟,不念熟就沒辦法做到。念熟之後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起心動念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念頭才動就會想到,我這個念頭合不合《無量壽經》的教訓。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怎麼做;教我們不可以做,我們就不敢做,這才是「攝取受持」,即是解行相應,解行並進。『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』,能獲得廣大一切智智。經文「當」字非常肯定,當然獲得。「廣大」就是圓滿的意思。你必能獲得廣大圓滿的智慧,也許你覺得未必,我那有這麼大的智慧。不錯,你的智慧是沒那麼大,而佛在此處講你將會獲得「廣大一切智智」,有沒有錯?沒錯!因為十方等覺菩薩,就是依此法門攝取受持,你我也能攝取受持,就單從這一點看,你我與文殊、普賢、勢至已是無二無別。他們是圓滿的智慧才選擇這個法門,我們現在也選擇這個法門,與他們的圓滿智慧沒有兩樣。所以,除這樁事之外,我們的智慧比不上文殊、普賢;但就這樁事,我們絕對不在他們之下。他選對了,我們也選對了,因此是真實圓滿的智慧。若非真實圓滿的智慧,不會相信這個法門,不會選擇這個法門。
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(第四冊:654~655頁)
若以無相智慧。植眾德本。身心清淨。遠離分別。求生淨剎。趣佛菩提。當生佛剎。永得解脫。
…… 阿彌陀佛的名號稱為「萬德洪名」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念這句名號,念念喚醒自己的覺性,喚醒就不迷。果然覺而不迷,你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自自然然修積無量功德;只有迷的人才不會修善。覺悟的人念念都是善心,念念都是善行。身心清淨不是什麼都不做,是樣樣都做,隨緣做,而不是攀緣做。
隨緣做,念念功德圓滿,事事功德圓滿。不分別、不執著,『遠離分別』。一生只有一個願望,一個希求,就是「求生極樂世界,見阿彌陀佛」。只有這個願望是真的,其他的願望皆是邪知邪見,都不是真實的。佛在此地為我們作證明,也等於為我們授記,『當生佛剎,永得解脫』。能這樣修的人,決定往生,決定見佛,一生中決定成佛。